搜索

刘邦四十八岁才起兵,但他48岁之前做的事,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

发表于 2025-04-05 05:57:22 来源:深度快报网

我们都知道刘邦四十多岁才起兵造反,五十多岁才被封为汉王,最后靠着一众好兄弟击败项羽,夺取天下。那在此之前,刘邦都在做什么,难道夺取天下全凭的是运气?生于乱世我们都知道刘邦出生在一个农耕家庭,家里并不是很富裕,便将其视作草根皇帝。但历史上真实的刘邦并非“草根”,他的祖上也曾是“名门望族”。当时的刘姓宗族并非在沛县,而是在晋国。后来在三家分晋之后,刘氏一族便给划分给魏国,他们靠着谨慎行事,足智多谋,受到魏国公的重视。而当时魏国刚刚成为诸侯国,急需大量人才。于是,刘氏一族便在魏国待了很多年。但随着秦国大举东征,与秦地接壤的魏国首当其冲,成为秦军主力进攻的对象。为了逃避灾难,刘邦祖父只好一路向东南方向逃命,最后来到了丰邑,在这里做了一名县令。随着秦兵逐渐东进,天下之大,竟无一片净土。在乱世之中,刘家人逐渐没落,最后沦为平民,在沛县做了一个普通的农户,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。常言道,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即便沦为农户的刘家,在当时也算是“小地主”级别的。靠着当年在魏国做官时攒下的钱财,刘家不但在沛县购置了家产房屋,而且还能供给子孙后人读书识字。要知道在秦汉时期,能够读书写字堪比现在的“出国留学”,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的。由此可见,刘邦家境并不算普通,甚至可以排到“中产阶级”了。虽然他们家族已经进入农耕生活,但有祖父的精心指导,刘邦的眼界和想法并不会受困于田埂之间。在他十几岁的时候,在古代已经算是成年了,可以下地劳作,他表现出和两个哥哥截然不同的画风。在两个哥哥扛着锄头下地耕种时,作为家中老三的他,每天“游手好闲”,终日提着长剑装“大侠”。可他这个“大侠”和影视剧的大侠有些不同……蹉跎岁月为了展现自己的大侠风范,他经常和一众好友游走于街头,做一些“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”的侠义之事。但在秦国统一六国后,对百姓的管制十分严苛。即便是街头混混,为了活下去已是十分不易,哪还有心情干那些不好的琐事。时间一久,整日无所事事,提着一把长剑四处乱逛的刘邦,就变成了百姓嘴中的“市井之徒”。在普通人眼中,刘邦就是吊儿郎当之徒,只会骗吃骗喝。但在屠夫狗贩眼中,刘邦就是“好兄弟”,如果在沛城遇到“小纠纷”,只要找刘邦就能顺利解决。在刘邦年长几岁后,家中的两位哥哥也结婚了,有了老婆和孩子,花销自然也就多了。而刘老太爷也年纪渐长,不能再从事农事,自然也不能再接济他了。不喜农事的刘邦,手中自然没什么钱财。有一次,刘邦和一群好友实在蹭不到饭吃,只好来到哥哥家,希望能吃顿饱饭。这引起兄嫂的嫌弃,为了表明锅中饭食不多,兄嫂便用铁勺用力刮蹭锅底,发出刺耳的响声。这让刘邦十分丢脸,几人还没吃饱,便匆匆离去。但终日在街头闲逛也不是长久之计,总要填饱肚子的,刘老太爷便劝他回家务农,并给他分了两亩闲田。可他实在不懂农事,更不想耕种。接下来,他又该何去何从?这时候,他听说北方有一个外黄县,那里有一个县令,名叫张耳,曾是信陵君的门客。在信陵君战死后,张耳就做了一个县令,并靠着个人魅力,娶了一个小富婆。而他和刘邦一样,都是心怀大志之人,而且喜欢广交朋友。刘邦仿佛看到了知己,便辞别家人,一路北上,来到外黄县,加入到张耳门下,成为一名幕僚。当时来投奔张耳的人很多,有三教九流之徒,也有能人贤士。在这里,他跟着张耳学习为人处世之道,跟着剑客学习剑术,跟着文人读史览经,甚至可以和宰牛烹狗之辈畅聊天下大事。虽然跟着张耳依旧没找到正经工作,但刘邦学到了很多东西,这让他受益终身,并成为与项羽抗衡的资本。只可惜在秦朝的统治下,张耳也并没有施展拳脚的余地,刘邦在外黄县待了几年后,只好再次回到沛县。经过几年的漂泊,回到沛县的刘邦,能否迎来命运的转折?小小亭长回到沛县后,刘邦万念俱灰。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三十多岁了,还一事无成,同龄人别说孩子了,就连孙子都快能打酱油了,可他依旧是孤身一人。刘老太公本想花钱找媒人,给他介绍一个老婆。但是在秦朝,那时候百姓的平均寿命不足三十岁。三十多岁的刘邦已经是半只脚踏进棺材里的人,谁愿意将女儿嫁给一个行将就木之人?好在刘邦不事农务,还经常舞枪弄剑,身体比一般人要健壮不少。好在当时沛城需要招募一批亭长,会读书写字,又会几招剑术的刘邦得到录用。亭长比县令的地位还低,平时做的也都是跑腿的杂活,比如帮县令捉拿盗贼、调解纠纷、传送信件……对于别人来说,亭长的工作是非常难做的,因为需要协调各个行业的人,既要和达官贵人打交道,也要和市井之徒搞好关系。但对于刘邦来说,和人打交道简直就是如鱼得水,他既能和名士贤者坐下喝茶,又能和市井之徒席地而坐。经过几年的历练,刘邦成为沛县一颗闪亮的星,每逢宴席,他都是众人的焦点。这一年,沛县的大富翁吕公过寿,他见到刘邦身姿英武,谈吐不凡,认为他日后必成大事,便将女儿吕雉嫁给了他。和吕雉结婚后,两人过了一段安稳日子。虽然两人想继续过安宁日子,但天下却即将大乱,因为秦始皇去世后,秦二世胡亥继续实施暴政,导致天下哀声遍野。一支被押往北疆修长城的劳役,走到安徽一带时因为大雨难行,眼看着要延误工期被杀,于是起兵造反了。而当时,身为亭长的刘邦也正押送一群劳役前往骊山修阿旁宫,正值雨季,路上也是道阻难行。这些劳役听闻有人造反了,他们也按捺不住向往自由的心,于是逃的逃,跑的跑,还没到骊山,队伍都快跑光了。刘邦见状,心想反正到了骊山也是死,还不如直接一块返了。说干就干,刘邦解开众劳役的脚镣,也揭竿而起了。沛城的百姓听闻刘邦造反了,他们第一反应并不是躲起来,而是想要支持他造反。于是,一支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从沛县揭竿而起,领头人便是刘邦。而刘邦靠着自身的个人魅力,不断招贤纳士,不但推翻了秦朝,还在楚汉争霸中笑到了最后。而他此前结交的“狐朋狗友”,也在起义中成为他的左膀右臂,为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随机为您推荐
版权声明: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刘邦四十八岁才起兵,但他48岁之前做的事,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,深度快报网   sitemap

回顶部